象牙製杯,鋬形似夔,故名。商代。高三○·五厘米,口徑一○·五至一一·三厘米,壁厚○·九厘米。象牙根段中空,因料造型。米黄色,殘破復原。杯身似觚,侈口薄唇,中部微斂,下部安圓形底,略小於口,身一側近口底處有上下對稱的小圓孔,可插入鋬榫。由口至切地處皆有紋飾。口下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尾口,均向下,眉眼鼻鑲以绿松石,其下鑲绿松石細帶紋一周。頸腹亦刻饕餮紋三組,口眼鼻鑲绿松石,兩側刻對稱的倒夔紋,亦有一周綠松石帶紋。腹下刻變形夔紋三,眼鑲绿松石,其下為綠松石鑲細帶紋三周。近切地處有饕餮紋三组,目字形眼,大鼻翹眉,口均向下,鑲綠松石。夔形鋬頭向上,寬尾下垂。鋬上端兩面雕鳥形紋,鈎喙短冠,眼鑲绿松石。鋬背中部雕一獸面,下又有一突起獸頭,雙角上竪,口眼眉均鑲绿松石。鋬接杯身一面有上下對稱的小圓榫插入杯身。此器綜合了綫刻、浮雕、鑲嵌等多種工藝,端莊碩大,裝飾雍容華貴,堪稱目前所知商代最精美的牙骨器。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