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针灸铜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针灸铜人 据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宋仁宗时命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治之术,刻版传于世。天圣五年(1027)十月,医官院上所铸腧穴铜人式二。在铸造铜人的同时,王惟一纂集旧闻,订正谬,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一并上呈仁宗。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说:“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腧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此为我国首创的针灸铜人,制造的精确精巧为世所罕见。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醫療器具部 > 其他 >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 zhēnjiǔtóngrén 銅質針灸經穴模型。始見於宋代。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王唯一奉詔主纂官修《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刻文於石。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鑄成銅人兩座,爲針灸發展史上之創舉。銅人内列臟腑,外標經穴,有孔通於内,旁注穴名,用于針灸教學和考試。考試時,將銅人外涂黄蠟,内盛水,令考生針刺,如針入穴位,水便流出。後亡佚於戰亂,歷代續有鑄製。 针灸铜人用于针灸学的铜铸人体模型。始创于宋代(1026),用铜铸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腹腔有脏器,中空。是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前人针灸经验,为了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既是教学针灸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考试时于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取穴进针,如果取穴部位准确,则针进而水银出。如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宋针灸铜人共铸两具,惜因战乱均已遗失。此后,明、清、民国到解放后,不断有官方或个人仿制针灸铜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各型铜人百余种。铜人对我国针灸学的推广普及,特别是统一穴位,起到积极作用。 针灸铜人用铜制造的针灸穴位人体模型。用以教学和考核学生。首见于宋代,为王惟一所创。 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古代的针灸教学器具。宋天圣初年(1023),太医局翰林医官王惟一奉命编修针灸书。宋仁宗又命王惟一考证穴位后,创铸针灸铜人两具。铜人躯体内有脏腑,体表按经络布列穴位。铜人各部分可分可合,安装好后如真人大小。考试学生时将整个铜人涂上黄蜡,体腔灌注水银。学生认穴下针,中穴则水银出,稍有差错则针不可入。此铜人铸成后,王惟一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随后颁行。宋天圣铜人之后,明代又铸有铜人数具,但留存至今者甚少。民间药店或诊所,亦有摆设小型铜人者,但其教学意义全无,仅用作一种标识市招而已。 ☚ 十三科 回回药物院 ☛ 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针灸教学用人体模型,以铜铸成。北宋仁宗天圣四年 (1026) 由太医院医官王惟一主持首先制成二具,一藏相国寺,一置太医院供针生教学并考试。胸腔腔内有脏器,中空,可置入水银或水; 体表刻经络、腧穴,穴可用黄腊封闭,考试时令针生按穴针入,到位则内之水银 (或水) 流出。否则针不能入。金兵在汴京 (开封) 时掠去一具,后奉还。元时太医院铜人已锈蚀不可辨,乃诏尼泊尔工匠范塑复制,至元二年 (1265年) 成。明代亦曾复制。清乾隆帝曾赏赐《医宗金》编者每人一具小铜人,今上海医史博物馆藏一具。民国至建国后,官方或个人亦有仿制。日本也藏有中国针灸铜人一具,自行仿制者数具。据不完全统计,各型铜人约有百余种。 ☚ 清太医院藏书 医学教授 ☛ 针灸铜人用铜铸造的针灸人体模型。首见于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于天圣五年(1027年)设计并主持制作。为医学史上最早的医疗模型。主要用于针灸教学。 针灸铜人zhēnjiǔtóngrén用铜铸造的针灸人体模型。古代用以教学和考核学生。首见于宋代。参见王惟一条。 针灸铜人zhen jiu tong renbronze human figure marked with acupuncture points 针灸铜人bronze figure marked with acupuncture points 针灸铜人zhēn jiǔ tóng rénbronze acupuncture figu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