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 ☚ 滏水口 滥口 ☛ 阳平汉语调类之一。指平声的阳调。普通话的阳平又称作“第二声”,在与其他调类并举时又简称为“阳”,如“阴阳上去”,读高升调,调值是35。普通话阳平是古汉语的平声演变来的,古汉语平声里,凡是浊声母的字都读阳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该调类为“平声阳”,“下平声”,后世沿用周德清之说,便把该调类称作阳平。阳平在方言里的情况比较复杂,调值各异,如济南方言阳平调值为42,汉口方言阳平调值为312,有的方言阳平没有从平声里分化出来,如河北省滦县方言。 阳平 阳平汉语语音的一种调类。调值各地不一。普通话阳平念“35”,高升调,如“人民团结”等字的念法。 ☚ 阴平 上声 ☛ 去声←→阴平 阳平 上声qù shēng ← → yīn píng yáng píng shàng shēng去声: 普通话字调的第四声,读降调,符号是“、”。 阴平:普通话字调的第一声,读高平调,符号是“-”。 阳平:普通话字调的第二声,读高升调,符号是“丿”。上声: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读先降后升调,符号是“ ”。 【例】 这四种调值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就是普通话声调的四种调类。传统的音韵学把这四种调类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也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阴平←→阳平yīn píng ← → yáng píng阴平:普通话字调的第一声。 阳平:普通话字调的第二声。 【例】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 阳平汉语语音调类的一种。各方言调值不一。汉语普通话为高升调,如“红”、“旗”等。 阳平yang pingrising tone (the second of the four ton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阳平rising tone 阳平rising tone; second of the four ton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