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陪审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陪审制国家司法机关吸收非职业司法人员为陪审员参加刑事案件的起诉和审判的诉讼制度。源于古雅典、罗马奴隶制国家。欧洲大陆封建社会初期,在法兰克王国陪审庭曾取代日耳曼部落民众法庭而存在。自ll世纪为英国继承和发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又仿效英国,并由拿破伦推行至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目前,除日本外,普遍实行于西方国家及前苏联、东欧各国。在刑事诉讼中,陪审制于职能上有起诉陪审与审判陪审之分。起诉陪审指由非职业司法人员组成大陪审团(grand jury)对刑事案件审查决定是否起诉,英国始创,又于1933年宣布取消。目前保留大陪审团制度的主要为美国。美国联邦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凡联邦法院受理死罪和不名誉罪案件,必须经大陪审团提出公诉。部分州亦实行大陪审团审查起诉制度。大陪审团通常由12至23人组成,采取多数表决制。审判陪审指陪审员参加刑事案件的实体审理。形式因英美法和大陆法的不同分为“陪审制”和“参审制。”“陪审制”指由陪审员组成小陪审团(petit jury),成员一般为12人。职权是审查证据,听取辩论,就被告人是否有罪的事实问题作出裁断。如裁断有罪,再由职业法官据以判处刑罚。该制度主要实行于英美法国。“参审制”指由陪审员和职业法官混合组成法庭,共同负责审理事实和适用法律。陪审员与职业法官权利相同。该制度为大陆法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各国广泛采用。此外,英美等国还有一种验尸陪审团(coroner's jury),负责调查可疑死亡案件的有关情况,有权提出控诉和决定逮捕嫌疑犯。我国古代无陪审制度。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制订过陪审暂行法,但未实施。民主革命时期,1930年6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中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起开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除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由审判员数人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数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 陪审制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审判人员为陪审官或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一般认为陪审制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曾实行“公众参审”的雅典、罗马的陪审法院。自十一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在英国形成了负责审查起诉和审理案件事实的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后普遍推行了陪审制,但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一般只就案件事实进行评断,而大陆法系国家到二十世纪初叶则采取了陪审员和职业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共同投票裁决的“参审制”。现在除美国外,西方各国都先后取消了大陪审团制度。依照中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即中国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陪审制由非职业的审判人员参与法院审判案件的制度。目前,不少国家实行陪审制,有些国家由陪审官组成陪审团和法官共同审理案件,如英国、美国,有些国家由陪审员和审判员组成法庭审理案件,如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有的国家已开始衰落。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一般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陪审制jury system 陪审制Jury Trial陪审员参与法院审判案件的制度。起源于英国,后传入欧洲许多国家及北美殖民地。目前主要盛行于美国,分小陪审团制和大陪审团制。陪审员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公民中选出,由6—12人或12—23人组成陪审团。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刑事案件须设陪审团,但对民事案件无明确规定。在民事案件中陪审团通常裁决责任问题和赔偿金数目;在刑事案件中陪审团裁断罪责问题。量刑由法官来决定。按传统规定,陪审团的裁断结论须一致通过方能成立,后经修改,如有10∶2或2/3的多数同意亦可生效。陪审团的审判工作在法官指导下进行,若法官发现陪审团的裁断显然证据不足,有权撤销,并命令重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