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陽遂”,亦稱“夫遂”、“金燧”、“火鏡”。古代以日光取火之凹面銅鏡。以銅錫各半之青銅製成。古禮左佩金燧,右佩木燧,晴以金燧取火,陰以木燧。始見於西周,至五代已有似火柴之引火物“發燭”,配之以“火鐮”、“火石”等,至明清之際渐取代陽燧。《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漢·鄭玄注:“夫遂,陽遂也。鑒鏡屬。”賈公彦疏:“云夫遂陽遂也者,以其日者太陽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鑒鏡屬者,詩云‘我心匪鑒,不可以茹’。彼鑒是鏡,可以照物,此鑒形制與彼同。”《禮記·内則》:“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大觿、木燧。”鄭玄注:“金燧可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陸德明釋文:“燧,音遂,火鏡。”晉·崔豹《古今注·雜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以艾炷之則得火。”一說,為青銅製成之尖底杯,使日光聚於底尖。《淮南子·天文訓》:“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高誘注:“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辯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