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biān shī指人立志复仇得偿;也指帝王死后受辱。《史记·伍子胥列传》:“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元稹《楚歌》之三: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 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用来表示报仇雪恨。元稹《楚歌》之三:“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鞭尸❶指伍子胥为报父仇,掘墓鞭尸事。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吴师鞭尸于楚国,申胥泣血于秦庭。” ❷借指为复仇而击死对手。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诗: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之父伍奢直言忠谏,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奔吴。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攻楚,克楚都郢,伍子胥率众掘楚平王墓,鞭其尸体以解恨。 鞭尸鞭打尸体。比喻报仇雪恨,多指狭隘的复仇。春秋时,楚国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遭受奸臣费无忌的谗毁,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要报此仇。后来,伍子胥带领吴军攻入楚国郢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掘出来,狠狠地抽了三百鞭子。(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泄愤 泄愤泄忿 洩愤 洩忿 遂忿 撒气 发泄愤恨的情绪:发忿 发泄气愤:出气 煞气 杀气 泄气 发泄怨愤:抒愤 发泄愤懑:激起 发愤 发忿 发泄内心的愤懑:吐懑 失意者发泄愤懑:呵壁 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鞭尸 决尸 (发泄内心的愤恨:泄愤) ☚ 发泄 生气2 ☛ 00006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