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前林业状况
贵州森林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林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水平低下。早在明代,黔东南农村就已积累了人工采种、选种和育苗、造林的经验。到了清朝,栽杉和林粮间作、快速培育林木的技术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并出现了民间联合造林的形式。同时,还有封山育林培育森林资源的习惯。采伐木材主要靠斧头,采下的木材用滑道和人力拉箱集运到公路边和溪河边,劳动强度大,生产水平低。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经营木材主要靠“木商”。宣统年间,锦屏挂治、茅坪、王寨共有木行80多家,从业人员120多人,拥有资金0.6—0.7万银元,总营业额300多万元。经营木材的同时,以木材与省外商人换粮、换盐、换布、换铜铁及金银首饰等。经营木材是贵州最早的商业,当时是最行时的。国民党政府贵州省主席谷正伦还入股贵州木业公司,在清水江流域一带购买青山,扩展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