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
(1)抓住粮食、蔗糖、茶叶生产不放松。潞西市委、市政府从本市人均耕地较多,种植业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实际出发,确立坝区“以粮为主,粮蔗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山区“粮食自给,以茶为主(部分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积极发展农业,形成以粮为主,蔗糖、茶叶并举的生产格局。为使这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潞西市制定了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大蔗糖、茶叶发展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合理布局,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使粮食、蔗糖、茶叶的产量逐年增长。
粮食生产采取稳定种植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地,加强植保,实施良种推广(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规范化栽培,合理施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冬季农业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等办法,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起,粮食连续17年增产,总产量年均递增3.3%。1997年人均粮食产量486千克,在云南省128个县(市、区)中排第6位,多年来均调出粮食,已被列入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及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县。
甘蔗生产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采取合理布局,优化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利用地膜覆盖,扩大化学除草,实行“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甘蔗生产,极大地提高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蔗糖生产迅速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仅次于粮食的支柱产业。1995年甘蔗种植面积为7 275公顷,总产量35.6万吨,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 5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产量和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1.7倍和3.9倍。糖产量达31 244吨,产值8 123.44万元;酒精2 834吨,产值566.88万元,两项共实现产值(1990年不变价) 8 690万元,创税1 180万元。1997年甘蔗总产量57.49万吨,居全省128个县(市、区)中第7位。
茶叶是潞西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潞西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茶叶上,除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外,还给予资金倾斜,采取了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强茶园正常管理和茶技改造,注重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大力推广高产密植茶园的种植技术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等措施,解除了茶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茶叶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95年茶叶产量2 155吨,比1978年增长11.4倍,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814.6万元。
(2)在抓住支柱产业不放的同时,注重其他产业的发展。牧渔业也是潞西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肉蛋奶鱼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潞西市委、市政府把牧渔业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点项目来抓,在原市畜牧兽医站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猪统一供精站和畜牧示范基地,并加强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和各级技术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加强了品种改良、饲料配制、饲养管理和防疫驱虫等工作,形成了市乡(镇)两级牧渔业生产管理、实用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使农村涌现出了大批的专职和兼职养殖户,牧渔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95年猪牛羊肉产量7492吨,人均24千克,渔产量1 245吨,人均4千克,牧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 45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5%。
(3)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潞西市乡镇企业起步较晚,1958年合作化运动时,才开始出现社办、村办的小企业。1963年后,相当多的农业社办起砖瓦厂,部分乡镇成立了建筑队、农具厂、缝纫社、食品厂、拖拉机站、发电站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和农村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在总结办好企业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给钱、给技术、给政策、教管理等办法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使其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到1995年末,全市有乡镇企业17258个,从业人员2.7万人,营业总收入2.75亿元,分别比1982年增加99.2倍、9.3倍和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