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顿抑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心肌血供虽能迅速恢复,但仍存在暂时的舒缩功能障碍,时间从长10分钟至数日不等。 这种心肌缺血后局部心肌功能暂时丧失称为“心肌顿抑”,又称心肌顿抑状态(myocardial stunning state)或“心肌击昏”(myocardial stunning)。心肌顿抑是指缺血后冠状动脉血流已恢复,但心功能、生化及超微结构的异常仍较长时间存在。 冠状动脉闭塞是心肌顿抑的条件。心肌顿抑的特点: ❶ 顿抑状态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 ❷ 缺血后顿抑状态具有累加作用,反复心肌缺血可使舒缩功能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使心肌细胞坏死; ❸ 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其缺血区心肌也可处于顿抑状态; ❹ 心肌顿抑为可逆性损害并可恢复正常舒缩功能。 心肌顿抑的机理可能为: ❶ 能量供应不足,心肌细胞内腺苷酸池和三磷酸腺苷恢复延迟; ❷ 再灌注后产生的氧自由基对心脏的损害作用; ❸ 心肌细胞内钙负荷过重; ❹ 缺血后心肌对交感神经反应性降低。“心肌顿抑”的概念首先由Braunnwald和Kloner于1982年提出,其意指冠状动脉缺血后心肌发生的功能、生化和超微结构改变在冠状动脉供血改善后能够得以恢复。 它与传统的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心肌缺血是否引起心肌坏死为“全”或“无”的关系,即缺血轻或时间短,不会引起心肌梗塞,功能即可恢复正常,相反则导致心肌坏死,功能不能恢复。 心肌顿抑的概念是在缺血后心肌坏死与正常之间存在一种介于死活之间的过渡状态。了解这种可逆性病理生理特征,对重新认识各型心绞痛发作后恢复过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再灌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选择及疗效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