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
望洋:举目远视的样子。 语本《庄子·秋水》“(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向若而叹”之“若”:海神名,即海若。莫己若:没有人赶上自己。 )原指面对伟大的事物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要做某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六回:“一班妇女请愿团,也想去攀龙附凤,显扬门楣,但一时无门可入,未免望洋兴叹,空存这富贵的念头。” 也作【望洋而叹】。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知宝不明,望洋而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