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节水
一定流域或地域内在农业方面采取的节约用水措施。从全国范围讲,区域农业节水重点应放在北方和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郊区、岛屿,缺少灌溉条件的旱地、坡耕地。对具体区域来说,重点应是工农业、城乡用水矛盾突出地区; 取用水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 通过节水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地区; 受缺水困扰的 “老、少、边、穷”地区。区域农业节水重点强调效益原则,坚持减少渠道输水损失与减少田间灌水损失相结合,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工程节水措施与管理节水措施相结合,水利节水措施与农艺节水措施相结合,农民节水积极性与政府宏观扶持引导相结合。农业节水灌溉要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并注意改善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
东北区节水灌溉发展重点是: 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重点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水稻区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地广人稀的大田作物,推行坐水种等抗旱补水技术; 有条件的地方逐步采用喷灌等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黄淮海区要针对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特点,对井灌区全面推广管道输水; 经济条件好,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地方发展喷灌、微灌; 加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渠灌区以发展渠道防渗为主,适宜地区逐步发展井渠双灌。同时普遍推广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 地下水超采区应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综合措施限制和减少地下水开采,压缩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比例; 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中上游区生态环境脆弱,要大力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同时要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在工程措施上,引黄灌区主要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大力压缩水稻种植面积,推广水稻浅湿灌等。井灌区和扬水灌区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果园蔬菜等经济作物要大力推行喷灌、微灌。山丘贫水区,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要积极发展集雨节灌。内陆区干旱少雨,发展节水灌溉要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对内陆河上下游水量实行统一调配,避免因上游过量用水而导致下游生态恶化的结果。井灌区和扬水灌区大力推行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适当发展喷灌、微灌; 自流灌区主要推广渠道防渗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长江中下游区发展节水灌溉要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利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减轻当地农药面源污染来源。
要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与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适应现代化农业对水利的要求。渗漏严重、渠坡不稳,影响输水能力的渠道,要进行硬化防渗处理。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以及茶、果林等因地制宜地采用喷灌、微灌技术。水田地区要普遍推广浅、湿、晒控制灌溉技术。珠闽江区发展节水灌溉要在新建水源工程、加强开源的基础上,在经济作物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水稻区推广渠道防渗和水稻控制灌溉制度,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园区。丘陵山区利用小水源或提水发展旱作物喷灌、微灌技术。西南区在水源条件较好的丘陵区和山间平原,可利用自然水头发展自压喷灌、微灌,水稻区推广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在贫水的山丘区积极推广集雨节灌,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强抗旱能力,帮助落后地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