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健一种医德意识与医德行为。指个体运用自己所具有的保健知识,针对个人可控的自我健康损害,所采取的保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这种行为可分为:(一)保持健康的行为,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衣、食、住、行、休息、适度的性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防止不道德等不良心理、社会刺激等。(二)增进健康的行为,主要指讲究营养、锻炼身体,科学用脑,起居有常,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培养包括道德在内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搞好心理卫生等。(三)消除“有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卖淫等;改变有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心理等。(四)自我诊断能力,指对自身疾病症状的一种自我评价、判断能力。自我保健的核心就是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它属一级预防,是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奋斗目标的有效手段。目前,开展自我保健活动,正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保健selfcare在开展“三级预防”和防治慢性病中,由于许多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有重要关系,因此要防治慢性病和许多行为因素造成的疾病,必须强调实行自我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