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村科学实验
浙江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萌芽于1953年合作化初期。之后,随着各级干部种试验田活动的推广,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由点到面,逐步有了发展。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随着各级干部种试验田活动的再次兴起,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196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开展三大革命运动的号召以后,广大群众经过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更日益高涨。1964年,各地建立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样板田,据40个县市统计,省、县、社三级共建有试验畈1 335个,试验基地53.73万亩。1966年初,据37个县市的统计,仅生产大队一级共建有科学实验小组23 780个,占全省生产大队总数的80%,成员159 500多人。科学实验的内容从搞“三田”(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着手,结合大田技术改造,开展治山、治水、改造低产田,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的科学实验活动,发展到一组、三田、一校(政治技术夜校)、一室(科学实验室或展览室),实行科学实验与业余技术教育、试验活动与科学普及相结合。许多地区还层层抓点,以点带片、以片推面,站(农技站)组结合、畈(试验畈)组挂钩,初步形成以试验畈为中心,以群众性科学实验小组为基础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网络。全省开办政治技术夜校和季节性训练班达4万余所,参加学习的科学实验骨干和社员达160万余人。